首页> kaiyun开云体育app下载 > 地方 > 内蒙古

内蒙古林西县带动妇女发展玉米皮文创产业“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2021-04-20 09:44:16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直羡慕先行试点的大井镇妇女姐妹,这几年,她们通过玉米皮手工艺,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还增加不少收入。这回好了,我们也当上了手艺人,吃上了手艺饭。”新城子镇老虎石沟村村民轩辕霞通过培训,很快掌握了玉米皮贴画制作技术。“我已经65岁了,眼睛有些花,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慢慢入了门。现在,半小时就能制作一个作品,每个作品5块到13块钱,还不耽误家务活儿,每天收入60多块钱不成问题。这不,还不到7天,就已经挣了680块钱。”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农忙时节,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玉米皮文创产业培训正在进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玉米皮文创产业”是林西县文化扶贫的重点产业,也是县妇联重点推广的妇女脱贫特色项目,更是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重要举措。该产业以发源地大井镇东方红村为试点,以玉米皮粘贴画为突破口,逐步开发出装饰、保健、日用品等玉米皮衍生产品,让玉米皮手工艺品在林西大地遍地开花,走俏市场。

在大营子乡东升村“妇女之家”培训现场,61岁的老党员张淑芳兴奋地说:“这一片片以前只能用来烧火做饭的玉米皮没成本,家家户户都有,竟能做出这么好看的工艺品,我必须跟着大家努力学,有经验了,就能赚钱了。”

“五亩玉米地一年纯收入多说也就3000多元,而我通过做玉米皮贴画,去年一年就收入10600块钱,和我一起参与创作的伙伴们平均也达到6000至7000元。”大井镇东方红村技术骨干吕海萍说。

走进林西县大井镇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区,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玉米皮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梅兰竹菊》《春色满园》《大展宏图》等内容丰富的玉米皮贴画精美绝伦,花瓶、凉席、储物筐等玉米皮编制品琳琅满目,“没想到这原来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前来参观的人感叹不已。

为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脱贫摘帽的林西县,2018年,结合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广、玉米叶产量大的实际,以大井镇为典型,积极发展玉米皮文创产业,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利用玉米皮“调制”增收致富“新佳肴”。经过两年发展,产品从起初单一的粘贴画逐步扩展到各类编制品,并形成“一村一品”新格局。

“玉米皮送到学习现场,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学习材料,不出任何本钱就能学到手艺,县里还专门成立了玉米皮工艺美术中心,及时收购产品,只要肯学就能赚钱。”大营子乡东升村副书记孟显荣说。

为拓宽销售渠道,让产品变商品,林西县在产品销售上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借助京蒙帮扶对准北京市场,通过参加展销会、年货节等方式增加销量。通过电商培训培育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目前,玉米皮手工艺品已上架各种直播网购平台,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等地。

“下一步,我们努力将全县妇女传承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创业的‘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把传统手工业变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林西县妇联主席李成华信心满满地说。

代云平是大井镇大榆树村一名普通村民,自从学会这门手艺,以前闲暇时无聊的日子就变了模样。“现在已经习惯了,闲着没事,我哪儿也不去,就想和大伙儿聚在一起切磋技艺,编出点新产品来”。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让更多百姓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皮资源增收致富,今年,林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玉米皮文创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以奖补资金方式鼓励各乡镇街道组建合作社,建立扶贫车间。在大井镇发展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成功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带动,将玉米皮文创产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林西县委宣传部部长、玉米皮文创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谢艳丽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万元资金鼓励支持玉米皮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00余期,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4000余件,参与该产业的农户年收入最多达2万元,人均年增收2500余元。(王永钦 王海英)



责任编辑:陈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