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

  正视挑战,开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

2019-10-29 10:18:50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七十年来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思考(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女生在入学机会、教育层次、科类分布、奖学金获得等方面进步明显,但依然面临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就业质量差异。在分析阻碍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应打破历史文化藩篱,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调整、改善,为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开辟新路径。

  ■ 余永跃 刘于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女生在入学机会、教育层次、科类分布、奖学金获得等方面进步明显。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共存的过程。应进一步扎实落实教育公平,提升女性教育层次。

  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70年来,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必须正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挑战。

  第一,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城乡差异明显。城市女性是其最大受益群体,农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仍有待改善。资料显示:在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性别差距在扩大:农村女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既少于城市女生,也少于农村男生。笔者基于武汉F大学2015~2018年本科毕业生中女生的城乡来源情况统计分析,发现:服装学院、艺术学院、会计学院、传媒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中,服装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女生城乡比例大概是2:1,会计学院和传媒学院的女生城乡比例相当,传媒学院的城市女生略多一点,外国语学院农村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在城市女生人数的2倍;化工学院、机械学院中,城市女生人数远低于农村女生人数。这显示出,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仍然存在。随着城镇化过程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会逐步缩小,农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范围将继续扩大。

  第二,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存在阶层差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成果,学者们将中国当前的社会职业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其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女大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地位。研究发现,女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高层次深造都与家庭背景所代表的阶层有很大关系,不同阶层的经济实力、职业地位、人际交往、社会其他资源等,都是不相同的,于是造成不同群体的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几率各有不同。

  第三,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就业质量差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更多女性能够进入高层次如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入学机会、奖学金获得、就业人数都显示出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综合考量就业的质量,女性在职业选择、薪资待遇、面对生育与家庭、二次就业等现实情况下,就业的连贯性、职业的晋升空间和个人持续发展等都无法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匹配,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与男性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

  高等教育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还有待调整、改善,尽可能消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利因素。

  第一,在政治领域,女性的参与广泛度和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在各级各类领导职务中,男性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积累,还表现在层次级别越高,女性人数越少。这导致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决策实施等方面缺乏女性声音,欠缺女性观点和角色考量。

  第二,经济因素是影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众多农村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仍无法避免经济上的重重阻碍。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对待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值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些贫困家庭可能将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留给家庭中的男孩子,这也造成了女性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第三,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性别平等意识,是影响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高等教育中教材反映出的“性别刻板印象”明显,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限制了女性的能力发挥和个人发展。另一方面,课程范式的规定及要求主要由男性制定,主要体现男性的价值判断,造成女性在课程学习中出现了内容的偏向选择,学习效果上反映出“男生更擅长工科,女生更倾向文科”的现象。

  第四,女性对自身特点的认知和自我评价是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父母家庭的期待和教育,女性对自身评价并不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表现欲望不强,面临挑战性任务或具有一定风险的情况,女性更趋于保守求稳的心态,不以冒险的方法处理,缺乏积极性。

  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有效应对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挑战,必须打破历史文化的藩篱,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调整、改善,为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开辟新路径。

  第一,健全和完善多方位法律法规及制度。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多方位的、立体层级的法律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和缓解女性高等教育出现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就业质量差异,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

  第二,完善女性高等教育就业及反馈体系。应在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建设和完善女性高等教育就业及反馈体系。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给予女大学生专门的就业指导,引导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辅以有效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鼓励女大学生树立就业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女大学生自身更要更新就业理念,加强专业实践,努力将高等教育的成果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加强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将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把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并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从女性自身特点出发,关注女性成长、个性发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女大学生独立自强、个性张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风貌,摒弃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四,构建女性高等教育的终身职业学习体系。充分考虑教育学习与女性生活的有效衔接,尤其针对女性二次就业的困境,应更加注重就业的适应性训练和知识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终身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始终,制定符合不同阶段女性学习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构建高等教育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打破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的壁垒,为女性就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有力保障。

  (余永跃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于兰为该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陈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