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kaiyun开云体育app下载 > 地方 > 北京

北京海淀区启动“潜力校提升项目” 对20所中小学进行全方位帮扶

2017-04-26 15:19: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4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宣布启动“潜力校提升项目”。根据计划,海淀区将在“十三五”期间,对20所学校进行全方位提升,使其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近日北京市先后放出“取消推优”“多校划片”等旨在推进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大招”的背景下,海淀区这项举措将对区内教育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格外引人关注。

条件许可,潜力会变为现实

  在北京城六区中,海淀区基础教育体量最大、样态最多元化,既有依托于国家重点高校、在全市乃至全国闻名的一批优质名校,又有地处北部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一批农村校。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公平优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海淀区在“十三五”规划中立下军令状,承诺“在‘十三五’末期,实现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达到90%以上”。

  为此,海淀区自去年开始,先后实施面向高中阶段的“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以及面向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三大工程。此次实施的“潜力校提升项目”,无疑是要向补齐短板这一目标发起新的冲刺。

  打开海淀区地图,记者发现,这20所学校的位置大多处于城乡接合部。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说,这些学校本身各具特色,有些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由于历史、规划和环境等原因,这些学校都面临特定的困难,处于海淀区“教育地图”的相对低谷。

  列入项目校的北外附小校长徐宝如告诉记者,该校2015年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来,在合并前,一所学校的京籍学生仅占11%,另一所学校的比例也不到50%。而同被列为“潜力校”的石油第二实验小学,生源则10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能简单将‘潜力校’当作‘薄弱校’的代名词。”陆云泉解释说,“潜力的定义是潜在的能力,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的时候,可以发展为现实,是一种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的状态。我们要看到,发展不能等靠要,学校的改变是可能的。”

突出精准,“两委一室”领导蹲点帮扶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表示,项目第一步将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然后一校一策给出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目标。

  “潜力校提升计划不是一个科研项目,而是一个行动计划。”陆云泉介绍,项目将采取行政帮扶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协同推进。

  这次项目启动会上,海淀区委教工委、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主要领导和主要职能科室负责人全部到场。

  吴颖惠介绍说:“项目的突出特点是精准,采取‘一对一’联系制度,海淀区‘两委一室’领导班子每人联系一到两所学校,这在以往的项目中是没有过的。”

  “对我们的要求是,至少每月要到对口学校考察一次,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督促学校进行项目建设,还要力促名校与潜力校建立姊妹校关系。”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乔键说。

  温泉二中校长孙继刚告诉记者:“项目还没开始,就引起了家长的高度关注。”

  “如果校长、教师的理念不改变,不把学生放在正中央,就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外在的精准帮扶是必须的,但学校内部也要主动发力、自觉发力,要有主体意识的觉醒,做一所有温度的学校,这是改革可持续的保障。”陆云泉说。

改变生态,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记者注意到,相比过去潜力校提升项目表现出一些方向性的转变。

  据了解,在项目前期调研中,很多校长提出的困难是生源问题。由于历史、经济和政策等诸多原因,海淀区各校之间的生源并不均衡。家庭条件、投入、期望值不同,导致学生的起点本身就有差异。

  “以往的理念认为,办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有好学生。有的学校起步就是靠挑学生,觉得生源好了,就能解决问题。”陆云泉直言,“‘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优质教育。”

  记者注意到,“不得挑选学生”不仅仅是对“潜力校”的要求,也同样出现在先期启动的新优质学校入选条件中。

  如何让“不挑生源”的校长不担心“吃亏”?

  “海淀区在评价一所学校时,不单纯看考试成绩,还要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看学生进步提升的幅度。形象地说,就是考察学校的‘发现’能力和‘培养’能力,要发现、发掘、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实现成长。”在陆云泉看来,海淀区要改变的是整个教育生态,而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是增加多样化的教育供给。

  “在‘十三五’期间,资源也要向潜力校倾斜。”陆云泉说,“今后,我们要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本报记者高靓)



责任编辑:陈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