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kaiyun开云体育app下载 > 地方 > 四川 > 四川规划

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2017-04-12 15:06:20 来源: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妇女平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6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根据国务院要求,我省制定了《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妇女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了政府管理妇女事务的主体责任,加大了实施纲要的经费投入,加强了对全社会的宣传动员,有力地促进了四川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截至2010年底,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我省在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妇女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贫困妇女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关妇女生存、保护、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妇女在资源占有和收入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仍然较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男性存在差距;妇女健康需求有待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保护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妇女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妇女利益日益呈现多元化,城乡之间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地域之间的妇女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留守、流动妇女权益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妇女留下的心理创伤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完全康复。

  未来10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关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是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省委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实现男女平等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四川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任重而道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四川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遵循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国际公约和文件宗旨,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及我省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

  2.平等发展原则。不断完善和落实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缩小两性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增加投入、优化项目等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妇女在人均收入、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4.妇女参与原则。依法保障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妇女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总体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社会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参政水平不断提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平等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妇女各类差距不断缩小。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3)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4)妇女艾滋病感染率与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

  (5)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6)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7)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

  (8)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力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健全妇幼卫生网络,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县(市、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确保全面履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

  (2)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重点提高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完善产儿科设备配备,提高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妇幼卫生人员临床技能。

  (3)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强化孕产期保健服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产科规范化建设,规范产科服务行为,完善孕产妇急救网络,强化产科危急重症救治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农村住院分娩补助等医改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大住院分娩宣传力度,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孕妇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剖宫产率。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4)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控工作机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大力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在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等服务环节,为接受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达到80%。对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采取预防母婴传播等干预措施比例达到90%以上。

  (5)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强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妇女主动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两癌”检查,实现早诊早治。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扩大“两癌”检查覆盖面。提升医疗保健机构“两癌”诊治水平,提高诊疗质量。

  (6)加强孕产期营养和保健服务。大力开展孕妇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合理膳食指导,倡导合理、科学的膳食结构,面向孕妇、孕产期、哺乳期妇女等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和干预服务,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血,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

  (7)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推广安全、高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动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8)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利用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妇女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丰富农村社区文化,鼓励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加强心理专业指导,多渠道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心理支持活动。

  (9)加大残疾妇女康复救助力度。健全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妇女康复服务体系,关怀地震伤残、丧偶、丧子妇女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为残疾妇女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康复服务。

  (10)加强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信息登记管理,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流动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1)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体育运动,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和服务。

  (12)加强妇女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统筹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对妇女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的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推广促进妇女健康的新技术和适宜技术。

  (13)保障妇女用品安全。加大对各类妇女用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查不良广告信息,重点打击食品、药品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二)妇女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

  (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消除女童辍学现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9)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

  (10)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2.策略措施。

  (1)强化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加大对教育管理者和师资的性别理论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平等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2)切实保障女性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全面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重点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家长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守法意识和平等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消除因性别歧视和落后陈腐的社会意识、家庭观念导致的女童失学和辍学。

  (3)加大贫困女生资助力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贫困和残疾女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多渠道、多形式设立困难女大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确保女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而失学和辍学。

  (4)提高妇女接受教育水平。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逐步提高女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用人单位要积极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妇女利用新型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5)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全面推进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组织失业女性接受职业培训,提高失业妇女再就业能力。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生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

  (6)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样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

  (7)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补偿学习,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8)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大应用科技计划、重大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实施“天府英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聚集、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提高女性在高端人才中的比例。大力宣传女性人才的业绩,为创新型女性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9)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女童全面接受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女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可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女童住宿需求。

  (三)妇女与经济。

  1.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2)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逐步增长。

  (3)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4)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

  (6)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

  (7)确保农村妇女平等获得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妇女贫困程度明显降低。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力度。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劳动权利的法规政策,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2)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的工种和岗位外,任何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不得以性别或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女性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或以其他方式变相限制女性结婚、生育。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性别歧视行为。

  (3)制定实施妇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就业困难妇女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优先安排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扶持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妇女就业。推进就业援助制度,通过政策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资金向城乡创业就业的贫困妇女倾斜。强化女性就业培训,保证在各部门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知识培训中女性的参训比例。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定,支持生育妇女重返工作岗位。

  (4)扩大妇女就业渠道。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中小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妇女就业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就业。帮助和支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5)改善妇女就业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加强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她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6)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加强面向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独立、自强意识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完善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帮扶女大学生创业。

  (7)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相同劳绩的男女劳动者,用人单位要支付同等劳动报酬。

  (8)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不断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女职工职业卫生安全,全面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减少女职工职业病发生。加强职业病危害管理与监督,将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的重要内容。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并履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依法处理侵犯女职工权益案件。

  (9)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落实和完善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相关政策,纠正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各项制度,推动各地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确保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10)提高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大力开展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引导、帮助妇女从事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妇女经济收益。保障农村妇女合理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农业补贴,落实相关扶贫开发政策。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妇女实现多种形式创业就业。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主要目标。

  (1)积极推动有关方面逐步提高女性在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大、政协常委中的比例。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班子中有1名以上女干部,并逐步增加。

  (3)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

  (4)县(处)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逐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逐步提高。

  (5)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6)职工代表大会中女代表比例逐步提高。

  (7)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0%以上。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达到10%以上。

  (8)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0%左右。

  2.策略措施。

  (1)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积极推动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中女性比例及候选人中的女性比例。

  (2)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高对妇女在推动民主法治进程和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3)增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妇女开展宣传培训,持续增强妇女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保障女干部接受各类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基层女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4)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制度。在干部选拔、聘(任)用、晋升中切实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保障妇女不受歧视。加强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奖励、交流、晋升等各环节的严格监管,保证妇女的平等权利。

  (5)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中关于女干部培养选拔和配备的要求。通过培养、交流等形式,推选优秀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加强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督查制度。

  (6)推动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加大对企业人事管理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企业按照公开、透明、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使更多妇女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7)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完善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行专职专选,为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创造条件,提高农村妇女民主政治参与的比例和质量。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8)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在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权益的重大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妇女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大力促进妇女参与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9)提高妇联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吸收妇联组织参与有关妇女法规政策和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反映妇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重视妇联组织在培养、推荐女干部和优秀女性人才方面的作用,重视并采纳妇联在推动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城乡生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妇女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妇女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继续扩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妇女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幅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

  (4)妇女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增加,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5)有劳动关系的女性劳动者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6)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提高,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策略措施。

  (1)加强妇女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制定配套法规,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法制保障。

  (2)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参保率。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妇女提供生育医疗保障,稳步提高待遇水平。

  (3)确保城乡妇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4)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5)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女性失业者的失业保险合法权益。

  (6)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合法权益。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女性劳动者各项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7)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救助水平,扩大救助范围,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妇女进行救助,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的妇女应保尽保。

  (8)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大力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救助活动,组织、引导社会慈善机构和社会力量及时为困境中的妇女提供救助。

  (9)保障老年妇女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发展公益性社区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社区的养老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

  (10)为残疾妇女提供社会保障。对重度和贫困残疾妇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提供参保补助。多渠道保障残疾贫困妇女的基本生活。加强残疾人福利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市(州)、县(市、区)普遍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残疾妇女社区康复。

  (11)研究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并形成流动人口服务和保障制度体系,逐步使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六)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形成两性平等、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2)性别平等原则在环境与发展、文化传媒、社会管理等相关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3)完善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4)开展基于社区的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5)鼓励和引导妇女做和谐家庭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6)开展托幼、养老家庭服务,为妇女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

  (7)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降低水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5%左右。

  (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9)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

  (10)提高妇女预防和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满足妇女在减灾中的特殊需求。

  2.策略措施。

  (1)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加大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推动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和各级干部培训规划。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使性别平等理念深入社区、家庭,提高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社会影响力。

  (2)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对文化和传媒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评估,反映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和需求,制定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禁止性别歧视。

  (3)大力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分展示妇女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就、价值和贡献。大力宣传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引导广大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4)加强对传媒的正面引导和管理。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吸纳社会性别专家参与传媒监测活动。监督新闻媒体和广告经营者严格自律。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5)为妇女运用媒体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条件。支持和促进边远农村和贫困、流动、残疾等妇女使用媒体和通信传播技术。鼓励民间机构和企业等运用各类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边远地区妇女获得信息和服务。扶持妇女类出版物的出版,继续提高面向妇女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各类出版物的质量。

  (6)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树立先进的性别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7)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方法。吸纳妇女参与家庭教育研究,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8)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为夫妻双方兼顾工作和家庭提供支持。发展公共托幼服务,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支持。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

  (9)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从性别视角分析评估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实现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测数据库,及时掌握与控制环境污染。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

  (10)组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动员广大妇女广泛参与生态省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促进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崇尚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

  (11)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2)提高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程度。大力宣传改厕的重要意义,鼓励农民自觉改厕。加强对改厕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将改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扶贫攻坚工程。

  (13)推动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在街道、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规划中,从性别视角进行公共厕所的男女使用需求和效率的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妇女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

  (14)在减灾工作中体现性别意识。根据妇女特殊需求,在减灾工作中对妇女提供必须的救助和服务。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妇女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吸收妇女参与相关工作。加强对灾区妇女的生产自救和就业指导。

  (15)开展促进妇女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与国际国内妇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宣传我省促进妇女发展取得的成就,利用国际国内资源,为我省妇女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条件。

  (七)妇女与法律。

  1.主要目标。

  (1)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落实。

  (2)加强对法规政策的性别平等审查。

  (3)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4)严厉打击强奸、拐卖妇女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等严重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

  (5)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6)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7)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2.策略措施。

  (1)不断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针对妇女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人身、财产、劳动、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

  (2)加强对法规政策中违反男女平等原则内容的审查。贯彻落实立法中有关法规政策的备案审查制度和程序的规定,依法加强对违反男女平等原则法规政策的备案审查,并对现行法规政策中违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条款和内容进行清理。

  (3)保障妇女有序参与立法。引导和鼓励广大妇女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拓展妇联组织和其他妇女组织参与立法的途径,广泛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4)加强执法检查。支持和配合各级人大开展对维护妇女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5)广泛深入宣传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知识。加大普法力度,将保障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普法工作。

  (6)加强社会性别理论培训。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常规培训课程,提高立法、司法和执法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

  (7)提高妇女在司法和执法中的影响力。鼓励和推荐符合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妇女担任人民陪审员。鼓励和推荐有专业背景的妇女担任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或人民监督员。

  (8)严厉打击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犯罪活动。强化整治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涉黄娱乐服务场所,依法从严惩处犯罪分子。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鼓励群众对涉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举报和监督。

  (9)加大反对拐卖妇女的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全社会的反拐意识和妇女的防范意识。加强综合治理,加大对拐卖妇女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被解救妇女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的工作。

  (10)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推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立法进程。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受家庭暴力侵害妇女的自我保护能力。完善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及时化解家庭矛盾和解救受害妇女。

  (11)有效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性骚扰。建立健全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法规和工作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安防范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各种形式、各种场所的性骚扰,用人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加大对性骚扰行为的打击力度。

  (12)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财产权益。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在审理婚姻家庭和继承案件中,体现性别平等。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考虑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妇女在照顾家庭方面的付出、妇女离婚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实现公平补偿。

  (13)维护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障妇女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乡(镇)人民政府对报送其备案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发现有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含有歧视妇女或损害妇女合法权益内容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14)维护妇女在司法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及时受理侵害妇女权益案件,对涉及妇女个人隐私的案件,在诉讼过程中采取措施使受害妇女免受二次伤害。

  (15)依法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鼓励符合条件的妇女申请法律援助并为其提供便利。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各级法律援助站、点等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

  (16)依法为妇女提供司法救助。为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救助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实行诉讼费的缓交、减交或免交。建立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因受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妇女实行国家救助,保障受害妇女的基本生活。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妇儿工委)负责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人民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承担落实纲要中相应目标任务。加强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建设,各级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单设,配备行政专职人员,落实职级待遇。

  (二)制定地方妇女发展纲要和部门实施计划。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纲要。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人民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实施计划,形成全省妇女发展纲要体系。

  (三)加强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妇女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及部门工作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加大纲要实施经费投入力度。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将实施纲要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重点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妇女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妇女事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实施纲要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履责、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纲要实施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纲要主要目标纳入相关部门、机构和人民团体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妇儿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纲要实施情况,各级妇儿工委每年向上级妇儿工委报告本地区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健全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各级妇儿工委全体会议,汇报、交流实施纲要的进展情况。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明确监测评估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六)坚持和创新实施纲要的有效做法。及时开展对妇女发展和权益保护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为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妇女发展领域理论研究,总结探索妇女发展规律和妇女工作规律。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促进妇女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大项目化推进工作力度,努力为妇女办实事、好事,推动解决妇女发展和维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总结推广经验,推进纲要实施。

  (七)加大实施纲要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妇女工作者、广大妇女和全社会宣传纲要内容及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国际公约,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八)加强实施纲要能力建设。将实施纲要所需知识纳入培训计划,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增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机构相关人员、相关专业工作者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九)鼓励妇女参与纲要实施。妇女既是纲要实施的受益者,也是纲要实施的参与者。实施纲要应听取妇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妇女参与纲要实施,通过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实现自身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加强纲要监测评估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负责纲要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年度监测报告等。评估组由各级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二)健全纲要监测评估制度。完善妇女发展综合统计制度,规范和完善与妇女生存、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将其纳入本级和部门常规统计或统计调查,做到统计口径一致。规范监测数据报送制度,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相关机构及有关部门要确定专人开展联络和监测统计、评估工作,按时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年度监测数据,向同级妇儿工委提交中期和终期评估报告。完善省、市、县三级妇女发展监测数据库,加强对监测评估结果的宣传和对监测评估成果的利用。

  (三)落实纲要监测评估工作。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和终期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纲要目标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纲要目标达标状况,评判纲要策略措施和纲要实施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预测妇女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妇女发展状况,制定和调整促进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刘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