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纲 > 两纲通讯

NPA通讯 2001年第4期

2017-04-10 14:05:58 来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第五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问题部长级磋商会议在京召开

  第五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问题部长级磋商会议2001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府主办,共有本地区21个国家的正式代表团、5个非本地区的捐助国、14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部分非政府组织和青少年代表约250人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兼开云官网手机登录 主任吴仪当选为本届会议主席。国务院副秘书长、开云官网手机登录 副主任徐绍史任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接见了各国代表团团长,与他们共商儿童发展大计。李岚清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会议先后听取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办事处主任的区域报告、21国代表团的发言、青少年和非政府组织论坛代表的汇报以及3个专题报告。中国代表团团长徐绍史在发言中向与会代表介绍过去十年中国在儿童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未来十年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与赞扬。许多代表认为,中国政府重视儿童发展问题,儿童工作机制和法律机制比较健全,逐年增加对儿童发展的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儿童发展工作,是本地区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的典范,并表示愿意与中国在儿童发展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

  会议评价了本地区各国自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以来在儿童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针对儿童生存、保护与发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经验交流;制定本地区未来十年儿童发展的优先战略和规划;通过了指导本地区未来十年儿童发展战略文件《北京宣言》;为2001年9月联合国大会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做筹备工作。

  《北京宣言》是指导本地区各国未来十年儿童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北京宣言》全文请参见本站儿童与法/纲要宣言/国际/北京宣言)。

要十分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健康

  首都儿科研究所 林良明

  以国际上通用的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等几项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指标来判断,我国城市儿童的健康状况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儿童发展水平。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健康状况还比较差,儿童的生存和营养问题还较为严重,卫生保健服务还十分薄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这说明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确实需要特别关注。

 一、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根据全国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1年分别为50.19‰、60.03‰,1997年分别降至33.36‰、42.29‰,达到或接近达到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1/3的2000年目标。然而该资料同时表明,四类县(国家级贫困县)1991-1995年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直分别在80‰、100‰左右波动。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1998年在西南、西北十省(自治区)85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做的儿童死亡调查,由于部分县未做儿童死亡补漏调查,存在漏报问题,但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仍分别高达60.52‰、81.70‰,属高死亡率范畴。分别为全国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1.8倍及1.9倍,城市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4.3倍及5倍。肺炎、腹泻在我国城市是高发病、低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在城市已基本消灭,但在贫困地区肺炎、腹泻、新生儿破伤风既是高发病,也是高死亡,贫困地区儿童生存问题相当严重。

二、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

  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2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半数与营养不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营养不良的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免疫功能低下,患疾病,而患病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就家庭而言,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和残疾增加了支出和压力,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营养不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贫困的结果,越来越清楚的是营养不良也是贫困的原因。营养不良并非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儿童能否吃饱饭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吃饱了饭,解决了饥饿的儿童仍然可能患营养不良。因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营养不良是无声的危险"。

  国际以体重低下作为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的综合性指标。1998年85个贫困县的调查表明,平均中重度体重低下患病率28.2%,中重度发育迟缓46.5%,(其中重度22.9%);中重度消瘦6.9%。1995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平均中重度体重低下15%,贫困地区高达28.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接近萨哈拉以南非洲儿童体重低下平均31%的水平。调查中个别县的中重度体重低下、发育迟缓、消瘦患病率高达82.6%、85.5%、18.9%,营养状况如此之差确实令人堪忧。对于慢性营养不良,尤其贫困地区近一半儿童的慢性营养不良必须十分重视,必须采取措施打断恶性循环。

三、低出生体重

  世界卫生组织织将低出生体重列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指标。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克)的11倍至45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全球每年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约2500万,占全部活产婴儿的17%,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仅为2%-6%,发展中国家平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18%。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及《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10%列为2000年战略目标之一。低出生体重儿(<2500克)由于体重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存能力差,对疾病抵抗能力低,易于患病和死亡。我国监测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儿是我国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的第二位死因。

  1998年全国11省44市县调查表明,全国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5.87%(其中城市为4.2%,农村为6.3%),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农村四类县(国家级贫困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11.8%。调查的44市县中有6个市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在10%以上,最高达18%以上,这6个市县全部为西部地区。青海省一市三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全部在10%以上,平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11.5%。

  育龄妇女贫血是反映妇女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妇女贫血也影响胎儿发育。调查表明育龄妇女贫血率<30%时,低出生体重发生率4.4%,但妇女贫血≥80%时,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2.7%。而调查资料显示贫困地区孕妇及哺乳育龄妇女贫血高达60%以上。因此要减少低出生体重还必须十分重视贫困地区妇女营养,特别要做好妇女孕期保健,加强妇女孕期营养。

四、 生素A缺乏

  维生素A保证皮肤、眼表组织、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正常结构和功能。眼的光感受器细胞中色素的形成和功能有赖于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还对免疫系统发挥有效功能十分重要,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和骨骼发育。维生素A缺乏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并使感染程度加重,补充维生素A可使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死亡率减少25%左右。我国既往缺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全国性资料。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在全国14个省42个市县进行了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2-6岁儿童夜盲8例,结膜干燥症15例,母亲夜盲症48例,以上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的妇女和儿童均在贫困地区。维生素A缺乏在我国西部地区还比较普遍,而我国仅在部分项目县开始维生素A的干预,更广泛的维生素A干预尚未进行。

  我国贫困地区人口4000多万,相当于世界一个中等大国的人口。贫困地区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比例虽不足4%,但贫困地区儿童死亡数、营养不良患病数却占全国儿童死亡数及营养不良儿童数的15%。贫困地区儿童卫生保健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同样,卫生保健的落后、健康状况的低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儿童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智力,就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难以成为改变贫困面貌的有用人才。贫困地区群众已经脱贫,因疾病返贫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生产,改变经济状况固然至关重要,同时也必须重视社会发展,重视文教卫生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保健,尤其妇幼保健仍十分薄弱。衷心希望能像重视教育那样,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与全国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的成长。

中国活产婴儿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儿情况

  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及《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2000年战略目标"低出生体重儿(2500克以下)发病率降低到10%以下。为了明了中国活产婴儿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情况,1998年卫生部委托首都儿科研究所与11省妇幼保健院合作进行了全国活产婴儿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情况调查,本调查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个省的44个市县,以统一的新生儿杆秤在分娩后立即进行活产婴儿的出生体重测量。总共测查活产婴儿22350人,其中男婴11584人,女婴10766人,单胎儿21948人,多胎儿402人。<2500克的低出生体重儿1096人,其中早产(<37周)所致低出生体重424例,占38.8%,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宫内发育不良)占61.2%,表明中国低出生体重儿主要为宫内发育不良,要减少中国低出生体重儿,做好孕期保健、改善孕期营养状况十分重要。

  本次调查活产儿最低出生体重为700克,最高为6000克,平均出生体重3228克,其中男婴平均出生体重3280克,女婴3173克,男婴比女婴平均体重重107克。沿海、内地及边远地区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262克、3254克、3115克,贫困县平均出生体重3024克,边远地区及贫困县活产儿平均体重分别比全国平均低113克及204克。

  中国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5.87%,其中城市4.20%,农村6.26%。但贫困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1.83%,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分别为4.29%、5.81%、9.07%。参加调查的11省中,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最低为山东省3.3%,最高为青海省11.5%。全国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平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边远地区,尤其贫困县活产儿出生体重尚较低。全国已实现低出生体重儿10%以下的目标,但部分边远地区省及贫困县尚未达到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0%以下的目标。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指标。

一、出生体重与婴儿死亡率密切相关。

  出生体重越低,各器官发育越不成熟,生存能力越低,死亡率越高。本次调查资料表明,全国、城市及农村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当出生体重<1500克,分别为616.9‰、227.3‰、714.3‰;出生体重<2500克,分别为151.56‰、50.0‰、179.4‰;≥2500克分别为3.4‰、0.3‰、4.2‰,出生体重≥4000克无一例死亡。<1500克出生体重婴儿,一周内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是≥2500克婴儿的181倍,<2500克婴儿一周内死亡率是≥2500克婴儿的44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表明,不论城市、农村及全国低出生体重均是我国新生儿死亡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3位死亡原因,我国新生儿死亡的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10是低出生体重死亡。 以上是单纯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如果把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其他疾病(如肺炎、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等)加上,则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占我国儿童死亡的比例更大,今后要继续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低出生体重儿、降低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是十分重要的。

二、低出生体重儿存活后许多疾病的罹患率比正常出生体重儿要高。

  资料表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与脑瘫患病有明显因果关系,脑瘫病例中约1/3是低出生体重,与遗传有关的畸形儿常常也是低出生体重儿。此外,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听觉障碍等。低出生体重儿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也易于患肺炎、败血症、腹泻等感染性疾病,而且患病后的病死率也高。

三、低出生体重儿比正常体重儿生长发育状况差。

  低出生体重影响生长发育,尤其是女婴低出生体重,成人后个子矮,其生育的婴儿容易出现低出生体重。如此一代一代的相传,必将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

四、低出生体重儿成年以后比正常出生体重儿更容易患成人疾病。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近年来的大量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儿成年以后比正常出生体重儿更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等成人疾病。在低出生体重儿中,尤其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宫内发育不良)比早产儿患成人疾病的危险率更大一些。

 如何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呢?

一、做好孕期自我保护,尽可能足月分娩。

  出生体重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孕周和胎儿生长速度。孕周与出生体重有因果关系,随孕周增大,出生体重增加,一般孕周37周以后分娩,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很小。因此,孕期妇女做好自我保护,尽可能足月分娩十分重要。预防早产要做到避免过度劳累,负重过度,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兴奋过度或悲伤抑郁,避免孕期性生活,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意外伤害,如:摔伤、车祸及外力的撞击。孕期发现阴道出血,要立即卧床休息,并迅速到医院诊治,及时控制早产和流产的发生。要尽可能减少与铅、铝、苯、放射线等有害物质的接触,从事以上工作的妇女,妊娠期间更换工作。

二、保证孕期营养。

  妊娠期间不仅要保证孕妇本身的营养需求,而且要保证胎儿生长足够的营养需求,孕期营养比妊娠前需求要高,营养物的质和量都必须增加。要防止挑食、偏食,注意均衡营养,妊娠期间不能单纯素食,要注意动物性蛋白,如鸡蛋、牛奶、肉类、鱼类等食物的摄入及一定量的脂肪。在家庭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妊娠呕吐反应要积极治疗,严重呕吐者,要到医院诊治。

三、做好孕期保健。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发现妊娠异常或高危征象,请保健医生或到医院及时诊治。孕妇有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认真治疗,防止恶化。妊娠妇女易发生贫血,我国调查资料表明,孕期贫血妇女达40%,有贫血孕妇发生低出生体重比例明显高于未贫血孕妇,因此产前检查要注意检查是否有贫血(血色素低于11克/分升),如有贫血要服用铁剂等。食物中肝、血豆腐及肉类铁含量较丰富,有助于治疗贫血,从而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四、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次调查表明,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海拔越高,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就越高,海拔2500米以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增加。这与海拔高,氧气含量少,胎儿处于长期低氧状况有关。有的高原地区对孕妇定期吸氧,有助于减少高原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农村改厕,造福于民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爱卫会办公室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改厕工作始于1999年,2000年初被省政府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环境卫生扩展项目示范县,截止2000年10月下旬,全县农村改厕投入人工材料费折合人民币总计达132万余元,共建各种无害化厕所2625个,其中高压水冲式厕所389个,自动封闭粪尿分集型厕所1156个,"四位一体"沼气式厕所369个,自来水式厕所687个、自动封闭粪尿混合式厕所24个,全县卫生厕所覆盖面达42%。岫岩农村改厕工作主要抓了以下方面:

1、努力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强化其改厕责任感和自觉性。

  1999年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县长办公会,成立了由主管县长吴庆纯同志总负责、县爱卫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改厕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农村改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环境卫生扩展项目示范县的实施方案》。各乡镇也都成立了改厕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亲自安排部署,将改厕工作纳入乡镇发展规划,有的乡镇还将改厕工作与干部业绩挂钩,进行定期考核。

2、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活动,营造群众自觉改厕的良好氛围。

  更新广大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是顺利开展农村改厕工作的前提。首先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在电视台、电台上开设专题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其次采取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品、发放宣传单、展示宣传板以及出墙报、板报等丰富多彩、容易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点宣传;第三是抓住科普大集、科普之冬、三下乡、农村集市以及召开村民大会等时机适时进行宣传。通过谈意义、讲好处、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群众思想有了大幅度的转变,由被动参加变为主动参与。县政府先后两次举办培训班,对各乡镇主管卫生和村建的乡镇长、卫生助理和村建助理、防保所长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改厕的目的、意义及卫生厕所的构造、原理、施工技术、使用维修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使村村户户做到了既愿意改又会改,保证了改厕的质量。

3、积极协调部门间的配合,确保改厕工作顺利实施。

  县卫生局、农委、建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别与各乡镇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农村改厕联系点制度,为筹集改厕资金,确定了财政拿一点,乡、村出一点,农民自己凑一点的筹资思路,财政、卫生部门先后筹集资金30万元。

4、确立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促进改厕工作全面展开。

  贯彻"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积极推进"的原则,确定了"先试点再推广,先普及后提高,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的改厕思路,积极培养扶持典型,以点带面。在充分考察全县各乡镇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乡镇为改厕典型,把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个体大户、路边户、新建户及小集镇居民作为带动农民改厕的重点对象,先行试点。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现身说法,消除了群众的顾虑。由不认可到满意,由拒绝到接受,卫生厕所很快在全县推广开来。

 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新型非水冲式农村户厕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在西北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尤为宝贵,因此推广和建设非水冲式生态卫生厕所是当地农村改厕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今年成功引进了一种新型的非水冲式农村户厕--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三年来,经过在国内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地区的试点,证明这种类型的户厕完全能够适应我国广大农村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是一种既能解决农村地区粪便无害化、防蝇、无臭问题,又能节水和回收有机农肥的生态卫生厕所。

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的结构

  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与其他卫生厕所不同的为便器采用粪尿分流方式。男厕单修小便池,与储尿器连接。储粪结构以地面或半地下为宜并建有排气管,可双坑或单坑。修建此类厕所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粪尿分集,便后加灰(土),利用干燥和发酵的原理使粪便无害化。

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的主要特点

  无污染物排放--所有收集物均可进入生态循环圈内,不污染环境;

  废物减量化--尿液无需处理可直接利用,需无害化处理的粪便量极大减少;

  生态效益--利用自然能源,粪肥循环利用;

  无臭味--粪便臭味被覆盖物吸附,无臭、无蝇蛆;

  节水--很少用或几乎不用水。

日常管理和使用要求

  1、粪尿分别收集,注意尿液不要流入储粪池内;

  2、新厕或重新启用前需在坑内加入5~10厘米厚的灰土;

  3、便后粪坑内加2~3倍的灰(土)覆盖;

  4、粪便在储坑内堆存半年到一年(单坑厕所注意避免新旧粪便的混合);

  5、尿液存在较密闭的容器内,要及时清掏利用,通常7~10天后加5倍左右的水稀释就可直接施用。夏季尿液的储存时间适当缩短。

  6、便器沾染粪便时,可用灰土擦拭不可冲洗;

  7、利用太阳能加热的金属晒板要涂黑,增加热效利用;

  8、注意日常管理,粪堆要经常翻倒,并堆在晒板下方。

 覆盖料的选择

  推荐以下物质作为粪便的覆盖物,各地可根据条件选用:

  草木灰、生石灰:粪便无害化时间约2~3月;

  细黄土、细炉灰、细锯末:粪便无害化时间约9月;

  其他石灰覆盖物:粪便无害化时间约3~6月。

1280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

  江苏省射阳县卫生防疫站 蒋守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一直困扰着计划免疫工作向深度发展,是当前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掌握全县境内0-7岁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江苏省射阳县卫生防疫站自1996年-1997年对1280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所有0-7岁流动儿童,包括本地户口流出和外地户口流入后居住满1个月以上者。

  调查方法是对流入儿童由乡级计划免疫医生逐村、逐户登门调查,询问儿童家长,查看预防接种证,做好各种记录。流出儿童由乡镇卫生院发信函联系,追踪调查儿童的生物制品接种的情况,填报《登记表》,由县站计划免疫科专人汇总统计。

二、调查结果

  1、流动儿童的年龄构成 本次调查1280名0-7岁流动儿童,占全县同年龄组平均总数的1.12%。

  2、流动类型构成 1280名流动儿童中,流入儿童480名,占37.5%,流出儿童800名,占62.5%。

  3、建簿、建证、入保情况 1280名流动儿童中,建簿率为98.9%,建证率为92.6 %,在本县参加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入保率为38.7%。

  4、接种情况 1280名流动儿童"四苗"覆盖率为80.5%,480名流入儿童 "四苗"覆盖率为86.5%。糖丸强化免疫4次8轮全程服苗68名,全程服苗率11.9%,596名流动儿童(其中流出儿童502名)无糖丸强化免疫记录。

  5、1280名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了解程度 家长不知道儿童要打防疫针的占37.8%,知道而无时间带孩子去打防疫针的占59.9%。

三、分析与讨论

  1、子女随其父母长期定居在外,是流动儿?quot;四苗"覆盖率低下的直接原因。

  2、小年龄组儿童流动比例显著高于大年龄组。据统计,2周岁内占流动总数45. 5%,而2周岁内儿童又是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关键时期。

  3、流动儿童各项接种率指标均低于全县整体水平,其中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苗和乙肝疫苗分别低于全县水平9.1%、14.2%、14.1%、15.1%、29.7%。

  4、流进儿童各项接种指标高于流出儿童,说明我县近年来抓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已初见成效。

  5、流动儿童糖丸强化免疫全程率低是对如期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战略目标的一大障碍。在抓好常住儿童服苗工作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流动儿童的强化服苗,可采取反复调查摸底,追踪服苗等有效措施。

四、建议

  1、加大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力度,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纳入各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并建议尽快出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使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

  2、广泛深入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宣传活动。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标语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使流动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各项免疫接种活动。

  3、开辟多种接种渠道,采取定期、不定期、拉网式接种或门诊接种与上门接种相结合,力争使流动儿童得到优质接种服务,力争使流动儿童一个不漏、一针次不漏地得到应有的接种权益。

摘自《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年14卷4期



责任编辑:刘昱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