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纲 > 简报

国务院妇儿工委简报2015年第4期

2017-04-07 09:31:46 来源: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

编者按:“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与社会环境”领域的一项重要目标。为落实纲要目标任务,建设面向儿童、按照科学的儿童权利和保护理念去运行的社区儿童之家,部分地区相继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措施,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儿童之家建设模式。本期简报摘要编发四川省成都市的相关做法和经验,供参考。

科学布局试点 全域统筹设计

共建幸福快乐儿童之家

  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含村)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目标任务。为此,到2020年,成都市应建“儿童之家”3096个。从2011年起,我市先后在龙泉、锦江、温江等地,就儿童之家建设问题开展了调研和试点工作。2014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试点面,我们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以及充分了解基层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的建设理念,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扎实推动儿童之家建设。目前,该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已建各类儿童之家1541个。它将成为我市城乡社区(村)服务广大儿童及家长的公益性活动平台、成为各级妇联组织和相关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抓手、成为广大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幸福乐园。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三个支撑”,科学构建工作格局

  (一)强化组织支撑。一是加强纵向机构建设。分别成立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横向部门资源。市妇儿工委通过制定《成都儿童发展纲要(2013—2015年)目标责任分解书》,将儿童之家建设工作进行责任分解,由市发改委牵总头,市妇联抓落实,市规划局、市建委、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广新局、团市委、市科协等单位协同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了全市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的整体联动。

  (二)强化结构支撑。一是通过“点位试点”,树立区域标杆。由于我市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在建设儿童之家的标准上存在差异。为此,去年我市率先在每个区(市)县打造1个市级儿童之家示范基地,让大家从身边就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因地制宜地推动儿童之家建设。二是通过“区域试点”,树立全市标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优选了温江区作为全市儿童之家建设的“区域试点”地区。该区就儿童之家建设工作,具备了党政重视、干部得力、各方齐心、条件成熟等优势,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从机构设置、营运模式、工作机制、服务功能、制度建设、督导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全市儿童之家建设提供了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样板。三是通过“顶层设计”,服务基层需求。根据基层对儿童之家建设、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心而无力做等现状,我们通过顶层设计,从建设标准、功能定位、内容设置、工作手册、专业培训、督导评估等方面,为基层提供工作指导和建设示范,帮助其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核心难题,从而加速全市儿童之家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强化队伍支撑。一是依托专业化人才队伍。通过儿童之家顶层设计项目的公开招标,吸纳云南启晨“三生”教育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到我市儿童之家建设的全过程。该团队拥有全国一流的儿童教育、心理、行为、社会、法律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为儿童之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人才队伍保障。二是提升本土化人才素质。坚持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参与性为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儿童服务工作特点,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技术研讨、督查指导、现场交流等方式,剖析实际案例,总结试点经验,培训一批本土化的儿童之家工作者、管理者、志愿者,逐步实现骨干队伍专业化,志愿义工队伍普及化。三是发挥社会化人才优势。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引导鼓励高校学生、公务员、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五老人员”、企业员工等不同领域的热心人士加入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为儿童开展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家庭教育、兴趣培训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落实“三个到位”,切实做好服务保障

  (一)资金投入到位。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儿童之家工作。主要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募集儿童之家建设运行经费。一是市级拨付一点。由市妇联将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争取专项资金下拨至各区(市)县,每个点位3—5万元不等。二是本地配套一点。各区(市)县政府均按照不低于1∶1的标准配套专项资金用于儿童之家建设。三是项目支持一点。去年我们争取到市综治委“平安成都”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市发改委“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儿童之家建设。四是社会捐赠一点。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通过奉献时间、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儿童之家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儿童之家项目投入的运行经费(含物资)已达1200余万元。

  (二)统筹引领到位。一是找准现实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儿童之家缺乏统一的建设、管理、服务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创始阶段。相关参与人员缺乏专业的能力培养和督导成长,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效果喜忧参半。受人才、项目、经费、标准化操作流程等资源配置紧缺的影响,儿童之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优选项目方案。为了避免将儿童之家建成“挂牌工程”,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满足儿童多样化需求,我市确立了争创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儿童之家建设目标。至今,市政府已投入200余万元,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拟通过专业的理念、专业的团队、专业的执行,统筹引领全市儿童之家建设。今年2月,所有招投标工作已全部完成。三是稳步推动实施。创新推出“1+NLink”模式,以“我有梦,我快乐,我成长”为口号,以独创性、前沿性、一流性、专业性为特色,对儿童之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儿童之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链接;实现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社会、儿童与世界的链接;实现全市儿童之家相互链接,资源上下、内外、平面流动。具体包括六大功能(身心测评、游戏娱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阅读试听、救助转介)模块、四大体系(三级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督导评估体系)建设、三大平台(综合宣传平台、可持续发展平台、IT技术支持平台)支持。努力把儿童之家建成工作最活跃、作用最明显、孩子最喜爱、家长最信赖的幸福快乐家园!

  (三)宣传推广到位。一是媒体立体宣传。积极推动报刊、电视、成都妇联网、蓉城姐妹微信平台、成都妇女微博等媒体,广泛开展儿童之家服务项目和活动内容的宣传,动员、吸引一大批社会力量投身到儿童之家建设中来,大力营造关注、关心、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二是手册广泛宣传。通过编印两纲宣传手册,免费送至学校、社区、家庭,大力倡导“儿童优先”理念,深入宣传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儿童的重要意义,树立关爱儿童的正能量。三是典型示范宣传。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参观、工作专报等多种形式,将锦江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等地儿童之家建设的经验做法大张旗鼓的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三、探索“四种模式”,分类推进试点建设

  (一)“院落式”儿童之家。“院落式”儿童之家是指以院落为依托,按照“根植于院落,服务于家庭”的原则,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的儿童活动阵地。采取社区和社会组织“双社互动”的模式,突出发挥专业社工和家长义工的“两工联动”作用,激活当地学校和社区的“校社互动”活力,切实推动儿童之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集聚式”儿童之家。“集聚式”儿童之家是指依托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的儿童活动阵地。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儿童及家长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的整体联动,尽力满足儿童及家长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运营模式上,主要采取“基层政府支持、群团组织指导、社工参与管理、社区实施监督”的方式,为社区儿童提供均等化的公益服务项目,惠及本区域及周边学校和村(社区)的儿童。

  (三)“散居式”儿童之家。“散居式”儿童之家(如:“寸草心”家园)是指在一些较为偏远的散居式农村居住区,利用村(社区)委员会、文化站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的儿童之家。由各级妇儿工委办牵头,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充分整合成员单位和社会资源,为家园配置了儿童游乐设施、电脑、多媒体、儿童读物、亲情电话、文体器材等设施设备。制定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暨“寸草心”家园建设工作意见、“寸草心”家园建设基本规范等文件,完善了各家园留守儿童档案、服务公约、工作职责、走访记录、档案管理等制度,确保了“散居式”儿童之家规范有效运行。家园主要依靠当地村(社区)干部、“一村两大”、教师、妇女骨干、大学生等组成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者服务团队,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为儿童开展生活帮助、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活动开展等服务,为农村儿童搭建了一个学习交友、团结互助、活动娱乐的互动平台。

  (四)“校园式”儿童之家。“校园式”儿童之家(如:乡村学校少年宫)是指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的现有场地、教室和其它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学校教师、村(社区)干部、志愿者进行管理,面向儿童开放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校园式”儿童之家根据自身软硬件设施情况,通过学校教育资源的空暇时间再利用,突破地域和家庭条件限制,让青少年就近、就便地参加实践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经典诵读等公益活动。目前,我市已建“校园式”儿童之家293所,实现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

  来源: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编 2015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刘昱卓
Baidu
map